查看原文
其他

中德青少年国际空中夏令营招募:面向人类世的未来领导力(8月22日开营)

跨界咨询师 WorkFace柏林 2022-10-20




伊曼努尔·康德说

世界上唯有两件东西

最能震撼人心:

一是我们头顶闪烁的星星,

二是我们内心高尚的道德标准。

《实践理性批判》

(1788)



一位心理学家,

一位物理学家,

在研究与践行人类世的心智变革

之路上,

邀你同行——

 

一面仰望璀璨星空,

一面追索内心之向往,

看内心的道德律如何与自然律

殊途同归。

 

这是通往远方的旅程,

也是回家的旅程。

 

方曼博士 & Dr. Bruhn 


Preface 


什么是「人类世」


“人类世” Anthropocene

一词的产生是用以考虑温室气体的加速积累对气候和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所造成的不可逆转的破坏。(莉茲-雷雅娜·伊斯贝内,菲利普·利纳)


该词最早由美国生物学家尤金·施特默(Eugene Stoermer)于20世纪80年代创造,荷兰大气科学家、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岑(Paul Crutzen)(link is external)于21世纪初予以推广,用来指称人类行为开始引起全球性生物物理变化的时代。他们注意到,在这些变化的引导下,地球系统日渐偏离了自1.17万年前全新世开始以来一直保持的相对平衡。他们提议应将这个新时代的起始年份定在具有象征性意义的1784年,因为这一年苏格兰发明家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创造了新的发明,对蒸汽机作了重大改进,而且时间上也与工业革命的开始和化石燃料的使用同步。


引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https://zh.unesco.org/courier/2018-2/人类世科学辩论大挑战 


The Geologic History of Earth. Note the timescales. We are currently in the Holocene, which has been warm and moist and a great time to grow human civilization. But the activity of civilization is now pushing the planet into a new epoch which scientists call the Anthropocene.

Image from:RAY TROLL / TROLL ART

https://www.wbaa.org/post/climate-change-and-astrobiology-anthropocene#stream/0


从「Covid-19」,到2020后疫情时代,大部分人都变得谨小慎微,在病毒的流窜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自由与安生;2021年,世界仍然不太平。接连而来的天灾人祸,让圈在家中的我们无处可逃,屋漏偏逢连夜雨。



病毒和灾难,

让气候变化带来的

创痛都暴露在阳光之下。

地球村民真切经历着「人类世」——

这个科学概念演变为切肤之痛。



病毒的肆虐阻隔了国际社会的联结,

我们难以想象,

世界正在以何种形式塑造着年轻人,

还好,借助科技手段

我们仍然可以建立通途。




PART 01


学习目标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发展心理学理论,青少年需要在成长不同阶段的关键期建立“自我同一性”。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对“我是谁”“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形成连贯、统一的认识。


外在的动荡与不安定因素,会干扰探索的过程,也可能成为建立更复杂、更广泛“自我同一性”的契机。若在巨大的社会变迁之中,更加深刻认知到自我与他者的差异、找寻到自我在不同社会角色的定位,也可能发展出更具韧性、更包容的心智模式。


12-18岁,

正经历着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

既是迫不及待要长大的大孩子,

也是内心满是冲突和迷茫的“小大人”。


唯有给予更多探索的机会,

在安全开放的环境中释放热情,

才会让奔腾的情绪与力量升华,

成为具有创造性的抒发和表达。



我们创造了一个契机,

让禁不住异域文化魅力的伙伴们

足不出户就能探索外部世界~

 

让少年们充满好奇求知欲的心,

在国际交流互动中得偿所愿;

 

让我们跨国界的互联互通,

成为文化的巴别塔,

构筑起最具活力的中欧文化驿站。

 

中德青少年“会心”成长团体:

面向人类世的未来领导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孕育出来。



【适合年龄】

12-18岁青少年

包括父/母或其主要养育者


【参与时间】

2021年8月22日—28日


【参与人数】

至多15个家庭

小班授课,报完即止


【适合人群】

关注亲子沟通、心灵成长的家庭

期待扩充国际视野的中学生

渴望体验跨文化交流乐趣的中学生

准备赴英语、德语区生活或工作的家庭


【课程安排及报名流程】

参见文末附件



PART 02


课程总览


01



Leadership for Future 

未来领导力(Vi-T-A-Min模型)


Vision未来图景:合和之哲学

探索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构建全球视野


Trans跨界融合:过程即意义

跨文化、跨领域实践

突破信息茧房、增进互益共信


Action积极行动:

我们即是改变,现在即未来

世界是我们每一个当下选择和决定的彰显


Mindset心智统合、明心见智

心脑手的觉知与整合

开启生命潜能



02



Having Fun with SDGs

玩转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全面探索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艺术与游戏互动中享受沟通乐趣



Making German Friends

与德国青少年交朋友:

中-德青少年跨文化互动交流

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跨代际

创造性的对话中破除语言的迷障



Learning By Doing

边做边学:

跟随中德心理学家、地球环境科学家,

经由「感知」,达成「接纳-欣赏」

经由「倾听」,达成「同理-感激」

真切感知人与自然之和谐统一



Natural Leadership Emerging

领导力的自然涌现:

探索人与自然关系

聆听理智与情感的交响乐

促发少年内在驱动的使命感与行动力

启动人类世的智识模式




03



渐进式成长设计

个体发展到团队协作

中国团队到国际团队


润物细无声地开发青少年潜能

中文环境过度至外语环境

基于心理发展引导技能提升



04






05



【助力留学】

中德教员共同签署的跨文化心理团体学时证明;

与德国中学生面对面交流;

连线德国国际学校,获得一手留学信息;

提升英语或德语日常对话与交流水平;


【增进科学素养】

近距离与世界顶尖智库机构的科学家互动;

系统审视个人与全球可持续发展;

掌握学术报告与讲演基本技巧;


【促进身心整合】

全程享受心理咨询师的温馨陪伴与辅导;

学习放松技巧、提升理解沟通技能;

学习非言语表达技能;

提升艺术鉴赏能力;


【促进职业发展】

基于SGDs目标制订职业生涯规划;

拓展全球就业发展可能性;

成为WorkFaceBerlin跨文化服务志愿者;

与海内外SDGs科学家、实务工作者一起工作。




参与线上课程的同学将优先获得

未来德国线下夏令营资格





PART 03


项目特色





心理&科学


人本积极心理学为纲,科学寓教于乐

身心&艺术


身心艺术联结内在潜能,共创生命华章

外语&沟通


中英德多语浸润,悉心陪伴成就未来

全 球 视 野


缔造可持续发展全球生命共同体




【特色一】

跨文化科学家团队联合研发



中、德、美三国的科学研究者

横跨哲学、物理学、心理学、新媒体技术多学科

基于两年跨文化沟通实践联合研发





【特色二】

重视体验与互动



心-脑-手全面关注

情感、智识与实践的统一协调发展

人际联结中促进心身发展

重视家长、教师与学生的三向互动

营造正向积极养育环境

促进家庭沟通的愉悦感




【特色三】

跨界沟通技术的集成式整合



团体技术基于前沿科学家

研究实践成果的高度融合而开发;


包含并不限于:

心理动力团体

萨提亚系统家庭治疗

Tavistock团体

Design Thinking

U-Theory

创造性艺术疗法

Facilitation

……


【特色四】

团体互动与艺术的融合



融合创造性/表达性艺术开展团体活动

艺术表达形式:身体动作、绘画、音乐等

系统科学地探索身体和感知觉

发展青少年多感官通道的敏锐度与表达力

注:无需具备任何艺术技能即可参与




【特色五】

国际可持续发展社区实践



持续六年作为IASS(德国高等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国际夏令营的带领者,布鲁恩博士广受来自近20国参与者的好评;


2020年,团队在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5)发起「反思与对话空间」“Reflection and Dialogue Space” ,引导来自3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政府官员/联合国协调员、NGO组织、企业界与学界开展反思性跨界对话。





PART 04


师资团队介绍






方曼 博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00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应用心理学硕士;

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博士;

国际精神分析大学(IPU-Berlin)

领导力与咨謪教练、督导在训



英德语详细介绍参见:

https://www.iass-potsdam.de/en/people/man-fang


【心理学背景】


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会会员(2012);欧洲精神分析联盟基本精神分析概念研讨项目个人体验教师(2019);第三届中德精神分析高级研修班(2006-2007);中澳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长和志愿者骨干培训(2008);萨提亚模式家庭系统治疗师(2013-2019);中德舞动治疗协会(CDMTA)认证舞动治疗师在训;中美高级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目塔维斯托克Tavistock模式团体组在训。于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发表原创心理学科普作品 50 余篇。     


【咨询取向】


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派、萨提亚家庭系统治疗、身体与舞动治疗;长期接受个人体验及督导,开展正念/萨提亚/瑜伽冥想、行禅、止语等身体实践,带领冥想小组与团体工作坊。     


【跨界职业背景】


WorkFace柏林发起人;十余年政府管理与咨询经历;德国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所(IASS)人类世智识模式(AMA)项目核心成员、跨文化沟通对话协调人;东西方对话:科学与艺术系列沙龙发起者;先后旅居巴黎、海德堡、斯图加特,现居德国波茨坦。2019年,担任IASS暑期国际夏令营团体带领者,先后受聘为柏林艺术大学(UDK-Berlin)、柏林Fresenius University for Applied Sciences客座讲授跨文化沟通课程。


长期致力于心理学与公共治理的跨学科、跨文化思考与实践,探索心理动力团体、冥想、家庭系统治疗、舞动治疗等心理发展理念与技术在个人发展、参与式沟通、组织有机发展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融合与运用。






Dr. Thomas Bruhn

托马斯·布鲁恩博士

 

柏林工大(TUBerlin)物理学博士

国际精神分析大学(IPU)

领导力与咨謪教练、督导在训



英德语详细介绍参见:

https://www.iass-potsdam.de/en/people/thomas-bruhn



【专业背景】


德国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所“感知·价值·定位”(Perceptions·Values·Orientation)研究学部发言人,人类世的智识模式(AMA)研究部负责人,“协同创新与当代政策咨询”研究部合作负责人,德国费森尤斯应用科学大学(汉堡、柏林)客座教授,法国马赛跨学科纳米科学中心客座科学家。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跨学科研究,人类世研究,可持续发展,系统科学,地球科学,纳米技术,科学与哲学对话等。


【跨界职业背景】


社会职务:德国科学家协会会员,法兰克福未来理事会“全球变革”工作组成员,罗马俱乐部德国执委,全球契约基金会董事会成员,德国生态社会论坛发起人,瓜迪尼基金会:“艺术、信仰与科学对话”发起人等。


参与主持“二氧化碳再利用的社会潜力”,“跨学科视野下的气候工程微观世界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场域与领导力”等系列跨学科重点项目;2014年起担任气候工程大会(Climate Engineering Conference)主讲嘉宾。



【心理学及跨学科研究论文发表】


【专著】

Being more, needing less – What sustainability has to do with our relationships (German: Mehr sein, weniger brauchen – Was Nachhaltigkeit mit unseren Beziehungen zu tun hat)

T. Bruhn & J. Böhme

Beltz Verlag, Weinheim, (2021)

书名:《愈多临在,愈少外求—「人际联结」与可持续发展》

发表年份:2021


【论文】

How Can Transformative Sustainability Research Benefit From Integrating Insights From Psychology?

T. Bruh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2: 676989. doi:10.3389/fpsyg.2021.676989. (2021)

文章标题:《改革性可持续发展研究如何从整合心理学中的见解受益》

期刊名词:《心理学前沿》

发表年份:2021


Enabling new mindsets and transformative skills for negotiating and activating climate action. Lessons from UNFCCC conferences of the parties.

Wamsler, C., Schäpke, N., Fraude, C., Stasiak, D., Bruhn, T., Lawrence, M. G., Schroeder, H., & Mundaca, 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112, 227-235. doi:10.1016/j.envsci.2020.06.005. (2020).

文章标题:《为谈判和激活气候行动提供新的思维方式和变革技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的经验教训》

期刊名称:环境科学与政策

发表年份:2020


Coherent relationships as core of healthy companies (German: Kohärente Beziehungen als Kern gesunder Unternehmen.)

Böhme, J., & Bruhn, T.

Organisationsentwicklung: Zeitschrift für Unternehmensentwicklung und Change Management, (3), 40-43. (2020)

文章标题:《一致性关系作为健康企业的核心》

期刊:《组织发展和管理变革》

发表年份:2020


Grounded action design – Transdisciplinary co-creation for better transformative processes. Frameworks for 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 #9.

Bruhn, T., Herberg, J., Molinengo, G., Oppold, D., Stasiak, D., & Nanz, P.

GAIA - Ecological Perspectives for Science and Society, 28(4), 336-336. doi:10.14512/gaia.28.4.3. (2019)

文章标题:《基于行动的设计 - 跨学科的共同创造以实现更好的转型过程—跨学科研究的框架9》

期刊名称:GAIA - 科学和社会的生态学视角

发表年份:2019


Mindfulness as a catalyst towards to climate-friendly lifestyles? (German: Durch Achtsamkeit zum klimaverträglichen Leben?)

T. Bruhn, I. Schepelmann

German Climate Consortium (DKK) (2018)

标题:《正念作为通往环境友好生活方式的催化剂?》

机构:德国气候协会

年份:2018


How personalities and participant interactions shape co-creative transdisciplinary

processes

T. Bruhn

In Hoggett and Lertzman “Behaviour Change from the Inside Out: applications of psychosocial ideas to sustainability” Anglia Ruskin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2017)

标题:《参与者极其人格特质的交互作用对协同跨界过程的塑造》

期刊:《由内而外的行为改变:心理学概念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2017年)

牛津大学出版社


From the Garden of Eden to Eden’s Gardener? – Experiences from dialogues with religious perspectives on climate engineering and potential implications for transdisciplinarity

T. Bruhn, S. Schäfer, M. G. Lawrence

In Clingerman & O’Brien “Calming the Storm – Religious perspectives on Climate Engineering” (2017)

标题:《从伊甸的花园到伊甸园——与宗教视角对话经验对气候工程跨学科的启示》

期刊:《平息风暴——气候工程的宗教视角》

年份:2017年


Empathy and trust as key factors in transdisciplinary processes

T. Bruhn
integral perspectives 27, ISSN 1863-978-X (2014)

标题:《同理心与信任作为跨学科过程的关键因素》

期刊:《整合视角》

年份:2014






PART 05


学术支持




【AMA项目简介】

点击图标查看中文简介


AMA项目聚焦个体内在成长的外在转化,以“人”为基本研究与实践重心,旨在探索并整合有利于人类心灵发展的各类途径,以提升自我觉知为依托,撬动个体对它者、组织、环境的洞察,激发个人内在潜能、促进知识向行动的转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更多详情,请搜索官方网站:

https://www.iass-potsdam.de/en/research-group/mindset





PART 06


报名方式



扫描二维码

添加客服获取更多详情

因时差原因,回复不及时

请耐心等待!



课程服务专员



课程服务助理



【附:中德空中夏令营日程及报名流程】





【费用说明】

报名费:6200元人民币(800欧元)

含1次面试晤谈,24小时团体活动

若本次未能进组,仅收取晤谈费用100元人民币(12欧)


【面试预约】

交费并提交报名表格后,请立即与客服人员预约并确认面试时间

面试时长:30-50分钟

面试晤谈形式:单人或小组



【早鸟价】

8月15日前报名

立减400元人民币(合50欧元)

“WorkFaceBerlin”会员/往期工作坊学员

立减300元人民币(合38欧)

上述优惠条件不予叠加

 


【录取流程】

客服人员负责处理“报名流程”:发送报名表、收费确认、预约面试时间、发送报名成功通知;

本课程相关疑问,请在面试时间内与老师交流;

“预约席位”以缴费时间为准;

“报名成功”以邮件收到“正式录取通知”为准:面试后24小时内答复。


 

【缴费说明】

费用缴纳后不接受退费;

因故不能如期参加课程,可在课程开营三天前(当地时区为准)转让给其他学员,并由转接双方向客服人员报备;

为防止名额转卖,缴费时若享受优惠价格,在转让时,须按规定补齐全款;

收费货币与发票事宜:

1.仅接受单一货币付款:欧元、美金或人民币;

2.欧元或美金付款开付德国票据;人民币付款开取国内发票;

3.请联系工作人员,额外缴纳税费后开取发票;

4.课程结束1个月内,安排领取或邮寄发票。 

 

 

【入营须知】


1、养育者参与活动:

每个家庭需保证有且必须有一名养育者参与4小时集体互动,否则不予发放课时证明;


日期:开幕式8月22日(周六)与闭幕式8月28日(周六)

时间:柏林时间13:00-15:00;北京时间19:00-21:00 (2小时)

养育者:父母亲、祖父母、青少年的主要养育者或信赖的长辈

数量:一位

选择:由青少年与养育者共同商讨决定

 

2、为保证体验式团体的安全与稳定性,开组后不再接受新学员;

3、同意对团体成员名字及对话内容保密;

4、线上活动时无特殊情况,全程开视频;

5、每个参与者,必须单独使用一个视频设备接入;同一家庭的养育者与少年不可共用一个摄像头;有条件的家庭,建议养育者与青少年同时参与活动时,使用两个单独的房间或空间;

6、同意真诚、真实的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7、同意在考虑中途离开团体活动时,至少提前一天告知团体,并在团体中讨论;

8、同意参与入组面试并双向选择,尊重带领者作出的录用决定;如本次未被录用、将被保存至候选名单,等待未来进组机会。

9、报名时,默认同意遵守上述协议。

 

本招募启事中所有“日期”与“时间”,均由报名人所在地时区为准。

 

联合出品单位










附:WorkFaceBerlin公益项目












跨界心理师·十问访谈基于华人的身份认同与创新性叙事,营造一个信任空间,以海内外跨界心理咨询师、跨文化培训师、教练或从事跨文化研究学者为桥梁,促进德国乃至西方社会与华人世界间的深度理解和沟通。


 十问访谈是对围炉夜话和国际圆桌论坛的补充,给予嘉宾相对充分的时间、着重于探索嘉宾自身的生命故事和成长历程,并对具体议题进行深入探索;


十问访谈中的共话者会拥有一个独特的场域,来与嘉宾深度联结、碰撞、互动,准备访谈、确定十问、一问一答整个流程中的化学反应,会让共话者与嘉宾坦诚相见,感受到彼此的温度与质地。




围炉夜话为海内外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引导的即兴对话。通过参与者讲述、倾听跨界/文化的生命故事,共话者在镜映、倾听、回应中彼此看见和理解,在开放、真诚的互动中,得到共鸣与关照、接纳和欣赏。


围炉夜话,旨在通过心理学的专业力量,支持在跨界、跨文化生活、工作中遇到困惑的人们,共创一个抱持而温暖的空间,为漂泊在“No-Where”之处的伙伴们提供一处休憩之地。


围炉夜话,主题均围绕跨文化生活体验激起的涟漪和共鸣,由德村村民共创,每次围炉夜话的过程都是一次内在世界跨时空的共振与共创。




国际圆桌论坛由WorkFaceBerlin与德国高等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波茨坦)联合发起,致力于拓展国际政-企-社-研间的跨界合作,联结立足于生命成长的生态文明前沿探索者,共创具有全球视野与格局的国际社区联合体。


点击Logo

查看WorkFaceBerlin的前世今生




战略合作伙伴 


关注本号,活动早知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